
為什麼你一定要知道「網紅稅」
2025 年 9 月 10 日,財政部正式發布公告,明確規範 網紅、YouTuber、直播主、Podcaster、IG 創作者 等,只要達到一定條件,就必須辦理稅籍登記、開立統一發票並繳營業稅。這項政策被媒體稱為「網紅稅」,其實並不是新稅種,而是將現行營業稅制度擴及到數位創作者經濟。
為什麼這麼重要?因為台灣的網紅產業早已成為一門大生意。根據《iKala 2024 台灣網紅行銷趨勢報告》,台灣網紅行銷市場規模已突破 60 億元,比 2023 年成長近 19%,同時,YouTube 在台灣的滲透率超過 80%,依《Digital 2025 Taiwan》,YouTube 在台灣的使用人數達 1,840 萬,相當於全人口的 79.4%。
換句話說,這不是針對少數人,而是對一個龐大產業「立法補位」。對創作者來說,不論你是大咖還是中小型經營者,未來都不可能再用「灰色地帶」的方式經營。這篇文章會帶你完整拆解:

- 誰要繳網紅稅?
- 到底哪些收入要被課稅?
- 稅率怎麼算,有沒有減免?
- 實際案例:YouTuber vs IG 創作者的差別
- 國際比較:台灣的做法算嚴還是鬆?
網紅稅怎麼來的?核心精神與課稅範圍
網紅稅不是新稅,而是補上漏洞
首先要釐清,所謂「網紅稅」並不是政府額外發明的新稅種,而是將 營業稅法 的範圍延伸。
- 過去情況:許多創作者透過 YouTube、Twitch、IG 或 TikTok 賺取廣告分潤、斗內、品牌合作費用,但這些收入往往沒有申報營業稅。
- 問題:一般商家需要開發票、繳 5% 營業稅;但網紅若不申報,就形成「不公平競爭」。
- 政策目的:讓新型態經濟納入正常稅制,增加稅收透明度,也避免部分創作者「暗槓收入」。
其實這樣的做法,國際上並不新鮮。美國、日本、韓國早已將創作者收入視為營業所得。台灣的這波調整,只是「補上長期存在的缺口」。
誰要繳網紅稅?三大判斷標準一次看懂
很多人第一時間聽到「網紅稅」,直覺以為是針對百萬訂閱的 YouTuber。事實上,這次的規定涵蓋範圍非常廣,只要有穩定營收的創作者,都可能落在規範裡。依照財政部公告,若符合以下任一條件,就必須辦理稅籍登記,成為「營業人」:
判斷依據 | 說明 | 案例 |
---|---|---|
實體固定營業場所 | 有實體工作室、辦公室、攝影棚等設於台灣境內 | YouTuber 租用攝影棚拍片 |
有營業牌號或僱用人員 | 成立公司、已有營業登記、已註冊品牌名稱、有經紀團隊或聘請員工協助經營頻道 | IG 創作者公司化經營 |
月收入達門檻 | 勞務收入 ≥ NT$50,000,或銷售貨物 ≥ NT$100,000 | 播主每月斗內收入 6 萬 |
👉 重點在第三項:只要收入達門檻,就算沒有公司、也沒租場地,也要繳稅。
👉也就是說,就算你不是「明星級」網紅,只要每月收入達到 營業稅起徵點,都必須依法繳納網紅稅。這對許多兼職經營的素人創作者來說,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轉折點。受影響的族群包括:

- YouTuber、影片創作者(必須依法辦理 YouTuber 繳稅)
- Twitch、17Live、浪LIVE 等直播主繳稅
- Instagram、TikTok 等 KOL 繳稅族群
- Podcaster
- 部落客與社群小編
- 線上講師、創作者
舉例來說:
- 一位 IG 插畫師,如果接業配文案 + 插畫設計,月收入 5 萬,就需要辦理登記。
- 一位 Twitch 主播,斗內收入 6 萬,即便沒有公司,也要報稅。
課稅範圍不只廣告:粉絲打賞、會員、業配全算
許多創作者以為「廣告分潤」才算收入,但公告明確指出,只要收入具「經常性、營利性」,不論有沒有成立公司,都可能需要繳稅。以下全部納入課稅:
- 廣告分潤:YouTube AdSense、Facebook 廣告
- 訂閱/會員收入:YouTube Membership、Twitch 訂閱、Patreon 贊助
- 斗內/虛擬禮物:Twitch Bits、直播虛擬禮物、Super Chat
- 品牌合作、業配:影片置入、社群發文、廣告合作、直播帶貨
- 商品或課程銷售:週邊商品、線上課程、電子書
👉 最容易忽略的就是「斗內」。粉絲小額支持看似零散,但累積起來數字可觀,若每月突破 5 萬,照樣要繳。這也是許多直播主繳稅最常遇到的狀況,與 YouTuber、KOL 的業配收入課稅方式相同。
網紅稅怎麼算?實際數字給你看
項目 | 說明 |
---|---|
稅率 | ◆ 一般稅率:一般營業人繳納營業稅率 5% ◆ 小規模營業人:如果符合「查定課稅」資格,可適用 1% 稅率(對小創作者相對友善) |
境外收入適用零稅率 | 如果觀眾在境外收看,或是境外的廣告或合作,可適用 零稅率(需具備報表或合約證明) |
財政部示例 | 某網紅從 YouTube 取得分潤 65 元,其中 80% 來自境內觀眾(52 元),20% 來自境外觀眾(13 元)。 ◆ 境內部分(52 元):應按 5% 報繳,或查定 1% ◆ 境外部分(13 元):可適用零稅率 |
案例解析
案例 A:YouTuber Mia

- 每月 YouTube 分潤:8 萬
- 台灣觀眾:6 萬
- 境外觀眾:2 萬
- 品牌合作:2 萬
👉 課稅範圍:6 萬(境內) + 2 萬(合作) = 8 萬
👉 境外 2 萬 → 可零稅率
若採查定課稅 → 8 萬 × 1% = 800 元
💡 提醒:創作者在進行 網紅稅務申報 時,需特別留意境內外收入的比例,否則可能錯過「零稅率」的優惠。
- 接案插畫 + 業配:月收入 5.5 萬
- 沒有公司、沒有工作室
👉 因收入超過 5 萬 → 需要登記
👉 若查定課稅 → 5.5 萬 × 1% = 550 元
這裡最容易引發誤會的是:很多創作者以為要繳「5%」,但其實小規模營業人可用「查定 1%」,負擔沒有想像中沉重。
案例 B:IG 插畫師小美

國際比較:台灣網紅稅到底嚴不嚴?
許多人擔心台灣這樣的政策會打擊創作者,但如果和國外相比,台灣其實算溫和:
- 韓國:2018 年就開始大規模稅務調查 YouTuber,有人因逃漏稅被補稅數千萬韓元。
- 日本:稅局規定網紅必須自行申報,且部分平台有扣繳制度。
- 美國 IRS:將創作者收入視為自營職業所得,需要繳納所得稅+社會保險稅(Self-Employment Tax)。
相比之下,台灣除了給予「查定稅率 1%」的選擇,還設置了長達 9 個月的 輔導期(2025/9–2026/6),在輔導期內,若未申報可能免罰,但之後會依法查核,若未依規定申報或開立發票可能受到補稅、滯納金、罰鍰等處置。這對中小型創作者來說,相對有緩衝。
其他國家如何課徵「網紅稅」?台灣能借鏡什麼?
台灣並非第一個針對「網紅經濟」制定稅務規範的國家。觀察國際做法,可以發現各國面對同樣挑戰:如何在鼓勵數位創意的同時,確保稅收公平。
- 美國
美國 IRS(國稅局)早已明訂,YouTuber、Twitch 主播或接業配的 KOL,其廣告分潤、贊助收入都需申報為「自僱所得」。平台甚至會直接寄發 1099 表單,提醒創作者必須繳稅。若隱匿不報,不僅會被追稅,還可能涉及逃漏稅罪。 - 韓國
韓國在 2020 年後積極稽查 YouTuber 與網紅收入,甚至查出部分年收破億韓元(約台幣數千萬元)的創作者未如實申報。政府除了加強宣導,也透過大數據比對匯款紀錄,避免「地下經濟」持續擴大。 - 日本
日本國稅廳對「副業收入」有明確規範,YouTuber、直播主或 TikTok 創作者皆屬其中。只要年收入超過 20 萬日圓,就必須額外申報。這讓日本網紅社群更早意識到「創作等於創業」,稅務遵循是必要成本。
👉 這些國際案例顯示:台灣推出「網紅稅」並非單一現象,而是全球趨勢。 透過制度明確化,可以避免因資訊落差導致的「稅務灰色地帶」,同時保障守法納稅者的公平性。
網紅與中小企業該如何應對?
無論是個人創作者或中小企業,最核心的挑戰就是 正確繳稅 與財務合規。對網紅來說,課稅制度的清楚化,也等於被正式「認可」是一種新興職業。但相對地,財務規劃、記帳習慣也得同步升級。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注意:
- 建立收入紀錄
無論是 YouTube 分潤、抖音贊助還是 Instagram 業配,都應該保留付款憑證或合作合約。若使用 PayPal、Stripe 或第三方金流,記得下載交易明細,以免報稅時找不到依據。 - 善用公司或工作室架構
對於年收入較高的網紅,成立「個人工作室」或「有限公司」能帶來稅務上的彈性,例如可報帳成本、扣抵相關支出(攝影器材、場地租金、行銷費用)。這也是許多中小企業早已運用的做法。 - 尋求專業協助
稅務制度雖然逐漸明確,但對於第一次接觸的創作者仍顯複雜。建議尋求會計師、記帳士協助,避免誤報或漏報,導致被補稅甚至罰款。 - 善用政府資源
財政部在 2025 年公告中特別指出,將透過 線上說明會、常見問答、申報系統優化 來協助創作者。這代表政府不只想「收稅」,更希望引導產業合法化,減少創作者的不安。
網紅稅的長期影響:產業會洗牌嗎?
許多人擔心,課徵網紅稅會讓創作者意願下降,甚至逼退小型網紅。但實際上,「網紅稅」不只是單純的財稅問題,更可能引發整體產業生態的洗牌與結構轉變,主要影響包括:
- 市場更專業化
達到課稅門檻的創作者,必須投入更多成本(如報稅、記帳、會計服務),推動產業從「素人經營」走向「專業化經營」。這也會篩選掉只想短期撈快錢、不打算長期經營的玩家。 - 內容創作者分化
頂流 YouTuber 或知名直播主已有公司與團隊支援,繳稅僅是流程問題;真正受衝擊的是中間層與新手創作者,例如剛起步的 YouTuber 繳稅負擔可能增加,或兼職型直播主繳稅變得無法忽視,甚至部分 KOL 繳稅成本會讓他們重新評估是否繼續經營。 - 企業合作更透明
過去部分品牌私下支付酬勞、避免留下紀錄的做法,將逐漸消失。未來的合作會更合約化、制度化,提升產業規範性,也讓中小企業更願意與能合法開立發票的網紅合作。 - 觀眾成本可能被轉嫁
隨著稅務支出增加,部分創作者可能調整會員費、線上課程或週邊商品價格,間接將成本轉嫁給粉絲。 - 平台角色更關鍵
YouTube、Twitch、Facebook 等平台未來可能需提供更完整的「收入來源報表」與「觀眾地理分布數據」,協助創作者區分境內外收入,方便正確報稅。
👉 總結來說,「網紅稅」可能會淘汰短期投機型創作者,留下更專業的經營者,同時也讓品牌合作更透明,觀眾與平台的角色將同步調整,使整體網紅經濟朝向健康、永續的發展。
公平性與未來展望
關於「公平」的討論:網紅為何必須納稅?
有部分創作者認為,自己只是兼職拍片,不該被課重稅。但回到稅制本質:收入即是所得,依法課稅是基本義務。
- 如果上班族薪資要繳稅、商店營業收入要繳稅,那麼網紅的廣告分潤、業配金額自然也屬「所得」。
- 若不課稅,不僅對傳統產業不公平,也會導致政府稅收不足,影響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。
從長遠來看,「網紅稅」其實是讓新興產業納入正常軌道,並獲得社會更多認同的一步。
2025 年,網紅正式走向專業化
2025 年,隨著財政部正式公告「網紅稅」規範,台灣的數位內容產業邁入新階段。這不僅是一道稅務規定,更是一個象徵——創作者不再只是「副業」或「玩票」,而是被社會與政府視為正當職業的一環。
對創作者來說,這是一份挑戰,也是一次機會。
挑戰在於必須學習財務管理與專業經營;機會則在於,產業規範化後,能吸引更多品牌合作與資源挹注。
對中小企業而言,則意味著與網紅合作將更有保障,行銷支出可以合法入帳,合作模式更透明。
👉 可以說,「網紅稅」不只是政府收稅的工具,而是讓 台灣網紅經濟更健康、更專業、更永續 的關鍵推手。
參考來源:
- 財政部新聞稿(2025/9/10)《個人經常性於網路發表創作或分享資訊課徵營業稅作業規範》
- iKala 《2024 台灣網紅行銷與社群趨勢洞察報告書》
- DATAREPORTAL《Digital 2025: Taiwan》